化工物流面临的形势及对策
发布时间:18-10-09 来源:正本物流集团 张志勇
2018年9月,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推进运输结构调整,三年行动计划(2018-2020),该方案的主战场就是推进大宗货物的“公转铁”“公转水”,计划说的非常明白要不断完善综合运输网络,切实提高运输组织水平,减少公路运输量,增加铁路运输量。并且明确提出了目标:到2020年,全国货物运输结构明显优化,铁路、水路承担的大宗货物运输量显著提高,港口铁路集疏运量和集装箱多式联运量大幅增长,重点区域运输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,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打造成为全国 运输结构调整示范区。与2017年相比,全国铁路货运量增加11亿吨、增长30%,其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增长40%、长三角地区增长10%、汾渭平原增长25%;全国水路货运量增加5亿吨、增长7.5%;沿海港口大宗货物公路运输量减少4.4亿吨。全国多式联运货运量年均增长20%,重点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0%以上。
随着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实施,今年中欧班列累计突破万列,而且回程货不断增长,国内许多城市建立的进口商品交易中心、门店等不断增加,已经给出了进口商品与中国消费同步快速增长的强烈信号,我们的物流人是否应该先知先觉?我们的产业该如何布局和发展?在内需消费扩张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中,不同区域产业发展将面临重大机遇是不言而喻的,如何使物流在新的机遇下获得发展机遇?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轨变型过程中,内需扩张带来的将是双重机遇——产业布局调整、高质量规模经济——物流布局、物流质量双重提升发展机遇。 中国物流业发展面临双重机遇。14亿人强大的消费能力,一定会带来巨大的国际贸易、物流格局的重组和产业布局发展的新机遇。
产业布局调整机遇。产业布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资源、消费、成本优势决定产业空间调整。由于内需消费与出口消费在空间布局上存在很大不同,由于物流效率、物流成本与消费布局之间的关系决定了,我国未来产业布局可能会发生重大调整——从沿海为主向接近原材料、消费的内陆进行布局。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使内陆地区居于国际、国内双向辐射的重要枢纽节点位置,将为产业从沿海到内陆的布局发展增添新的机遇。近些年内陆港、内陆物流枢纽的建设和发展,已经充分展现了 这种布局调整的机遇与潜力。
按照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,以及内需升级方向,高质量规模经济将以物流与制造、商贸流通融合发展,培育全新的业态和模式,并以供应链物流为核心对传统制造业、商贸业转型升级引领方式体现,需要加快物流及相关产业的技术、业态、模式创新;需要以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物联网、人工智能为应用环境和技术的物流技术创新,从而实现产业布局发展与内需扩张同步——高质量规模经济发展机遇。在内陆地区的产业布局不是简单的沿海产业转移到内陆的概念,而是根据增量需求和产品辐射组织进行高质量发展的概念。
实现公路和铁路的合理分工而不是简单“公转铁”的挑战;实现由政策推动向市场驱动转变的挑战;实现由运量结构调整向物流系统提升的挑战;实现由运输结构调整向能源/产业结构优化的挑战;全面深化改革-体制机制配套的挑战。
对化工物流企业来说,需要在这几个方面持续发力,面对运输结构调整的大势,必须顺势而为,加快铁路专用线等基础设施,具体来说:加强基础设施联通,推动网络融合;优化运输组织衔接,推动产品融合;加快服务资源共享,推动业务融合;强化装备标准协同,推动技术融合;促进运营合作创新,推动模式融合。
补齐两个短板:弥补托运充装环节管理漏洞,弥补常压罐车罐体检验漏洞。
健全两项制度:全面实施危货运单管理制度,完善危险货物运输豁免制度
从国家层面上,正在建设一套系统,实现联网监管、精准监管、专业监管、协同监管。
完善制度体系: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办法
健全标准体系:做好交通运输行业标准《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规则》(JT/T617) 贯彻实施工作。
对化工物流企业来说,必须了解政策,把握大势,利用好国家调整运输结构的契机,及早提质升级,对限制类、淘汰类的产品早做准备做一些前瞻性部署,运输组织衔接、装备系统、标准统一等都将是企业的发力点,对长途干线的大批量汽车运输企业来说,不可盲目上车,要将自己的业务融合到多式联运的大通道上,这样才可顺势而为。